查看原文
其他

姚林,康翠萍 | 校农协作:美国学生成长的教育空间探索及其实践路径

姚林,康翠萍 比较教育研究 2024-02-05

作者简介


✦ 姚林,男,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 康翠萍,女,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学校课堂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学校食堂、校内农园、校外农场等空间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第二空间。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第二空间,以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美国“校农协作”项目(Farm to School Programs)贯彻“生活的空间就是教育的空间”理念,在利用既有的教育空间——学校食堂与校外农场的基础上,开辟出新的教育空间——学校农园(school gardens)。本文以“校农协作”项目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中小学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第二空间,并对其开展的特定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在总结其基本路径与实践特点的基础上,揭示该项目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实践意义。

一、“校农协作”项目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时代背景:资源环境问题、农业发展矛盾与儿童健康危机

第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农业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反思和批判。

西方国家的农业系统通过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扩大生产、提高产量,增加了农业附加值,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在产出大量廉价农产品的同时,工业化农业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食物生产能耗的增加、土壤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方面。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虽然大幅促进了食品供应链的发展,并通过细化农业分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食品商业化程度,但也过于强化了食品销售公司的地位,导致生产者逐渐弱势,食品公司取代农场主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不断迎合消费者市场,改变传统饮食习惯。

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危机、小规模农业生产者被边缘化等问题,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率先发起了抵制工业化农业的食物运动,旨在推动可持续的本地化食物生产和消费,重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并增强小农经济在食品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世纪之交,高盐高糖高脂肪饮食的盛行,导致美国肥胖和超重人口的比例不断攀升。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症率由1999年的30.5%上升至2017年的42.4%,同期重度肥胖人口的比例由4.7%增长至9.2%。[1]此外,美国儿童的肥胖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令人担忧。2000年,北美肥胖儿童共有160万人,肥胖儿童率达到7.3%。横向对比,北美儿童肥胖率不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4%,而且高于高收入国家5.8%的平均肥胖率。[2]与此同时,2000年,北美有3.2%的儿童生长发育不良。基于此,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降低儿童肥胖率成为美国家长与教师所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3]

在资源环境问题、农业发展矛盾与儿童健康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校农协作”项目在食物运动中应运而生。通过项目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生活、关心自然、关心家乡,成为有知识、有情怀、爱家乡的人,以回应社会公众对食品供应是否可持续与儿童肥胖率不断上升的关注和担心。

(二)“校农协作”项目的发展历程

“校农协作”项目的发展得到了学区、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美属维京群岛(Virgin Islands)出台法律法规,支持学校采购本地农副产品、开展食品健康教育以来,其他地区纷纷也出台法案或决议支持学校开展相关活动。2002年至2020年,美国46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美属维京群岛总共出台了546项“校农协作”项目相关法案或决议。其中43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美属维京群岛成功地将“校农协作”项目进行立法,共有170项法案和70项决议表决通过。截至2020年12月,美国只有4个州和4个特区未通过“校农协作”项目的相关法案。[4]

地方的行动得到了联邦政府对“校农协作”项目的重视和支持。2004年《儿童营养重新授权法案》(Child Nutrition Reauthorization,CNR)首次在联邦层面支持该项目;2010年重新获批的《国家学校午餐法案》(National School Lunch Act)授权正式立法保障项目的资金。美国农业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负责该项目资金的管理与分配,以竞争性的方式向学校、农民、非营利组织以及地方、州和部落政府提供资金,私人基金和私人捐赠也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在一系列法规的支持下,开展“校农协作”项目的学校数量与比例节节攀升。2006年至2008年的三年间,在颁布了“校农协作”项目相关法律的州中,参与该项目的学校比例从7%跃升至20%;2006年至2012年间,参与该项目的学校数量则增长了430%。[5]美国校农协作组织(National Farm to School Network)数据显示,2018-2019学年,美国有42%中小学参与该项目,学校数量超过4.25万所,约2360万学生参与此项活动。[6]

二、“校农协作”项目的实践路径

各地区“校农协作”项目实施内容略有不同,不过普遍涉及以下内容:采购本地生产的水果、蔬菜、谷物、乳制品,保障学校能够消费到本地食品;兴建学校农园,学生通过亲身劳动去体验学习;开展农业、食品、健康与营养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可见,“校农协作”项目融合了乡土教育、劳动教育、饮食营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主题教育于一身,积极拓展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空间和路径,是多重教育价值生成的综合性项目。

(一)陶冶乡土情怀:认识、消费本地农副产品

学校开展本地农副产品的推广活动,鼓励学生认识、消费本地农副产品,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一方水土的关系,陶冶其乡土情怀。第一,利用本地新闻媒体、学校新闻、校内标志与海报等方式开展宣传。为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学校教师和职工更好地了解学校膳食中的食物来源,学校与当地食品生产与加工商、社区卫生机构加强联系,培训学校教职工传授食物与营养知识的能力。教师与学校食堂合作,制作、张贴宣传当地食品的海报。第二,举办“校农协作”月、家庭与社区联合等主题活动,研制新的学校餐厅菜单等措施提升本地农副产品消费量。例如,威斯康星州的“本地午餐”项目(Homegrown Lunch)将本地的水果蔬菜纳入日常饮食和小吃中。新罕布什尔和纽约州东北部的学校,将本地苹果纳入食堂的食谱之中。

“校农协作”项目致力于建立本地食品供应链,采购本地中小型农场的农副产品,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小学在内的公共机构具有强大的购买力,项目鼓励中小学购买本地生产、加工的健康新鲜的农副产品,如水果、蔬菜、谷物、乳制品等。本地农副产品采购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州政府直接采购。例如,洛杉矶联合学区于2012年10月签署了由洛杉矶食品政策委员会制定的一项全面的、基于指标的食品采购政策——优质食品采购承诺(Good Food Purchasing Pledge),确保采购本地农副产品。第二种是农业部代表学校进行采购。学校可以从当地多个农场中选择,并且可以向农场提出要求。政府采购为这些农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

(二)领悟劳动内涵:学校农园里的劳作与体验

学校农园建设形式灵活多样,其规格没有统一的规定,小至摆放在阳台上的种植盒子,大至占地几英亩,也不限定必须建立在校园中。中小学校农园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抽样调查显示,2006-2007学年,建设了学校农园的公立学校比例为11.9%,2013-2014学年,迅速上升至31.2%;[7]其中有一半的(52%)学校将农园作为教育活动的场所,48%的学校农园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餐厅供应食品。[8]

倡导“让农园成为学生的老师”,学校里的农园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沉浸在大自然中,亲近自然、领略自然。以堪萨斯州学校农园活动[9]为例,学校农园的活动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学生在校园农场中观察、体验,学习农业种植所需的生态环境知识。“土地规划”主题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地图共同探究、寻找完美的学校农场位置。“土壤与坡度”活动则是通过收集、观察、识别黏土、砂土和粉砂土的土壤颗粒,增进儿童对土地的认识。天气相关活动中,学生需要列出并定义3种以上天气,并运用动态的思维理解天气变化。此外,“昆虫”主题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农园里的各种昆虫,吸引有益昆虫到学校农园中,分析常规和可持续的害虫防治方法。第二,鼓励孩子在学校农园中从事生产劳动,学习种植蔬菜和花卉,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好奇心以及空间意识。例如,“需要种子”“蓬勃生产”“我饿了——光合作用”等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种子分类、种子萌发条件、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而且要参与并跟踪记录蔬菜从播种、种子发芽、生长、收获的全过程。第三,学生学习、参与食品制作,树立健康的饮食与营养观念。例如,“探寻食物之源”“班集体烹饪”等活动中,教师会和学生共同研究哪些农园植物能够进入食谱,并按照食谱准备小吃或餐点。“农园水果”“农园沙拉”和“农园披萨”等活动,学生会首先认识制作沙拉和披萨的原料,然后学习如何制作。

(三)践行生活教育:开展食品与营养主题教育

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农耕、食品与营养等方面内容融入学校教育中。美国可持续农业联盟高级政策专家韦斯·金(Wes King)指出:“食物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学习食物从哪里来、由谁种植,以及食物如何哺育喂养我们的身体和心灵,这些关于食物的教育应该成为所有学生教育经历的基本部分。”[10]

幼儿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使幼儿与当地食物联系起来,尽早开展食品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当前“校农协作”项目的优先活动之一。食品教育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学习食物来源等相关知识,培养其关于食物与营养的良好行为、技能、态度,并通过食材的种植与食物制作,让学生将食物与文化、历史、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相联系。

一方面,学校积极引入校外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和农民、销售人员、农业部人员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等相关方接触。例如,组织学生去农场、市场和食品加工场所进行实地参观;邀请农民来学校讲学;举办“家庭之夜”活动进行烹饪示范和营养信息宣传等。另一方面,将本地食品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活动中。一些学校开展本地食品烹饪课或者举行“顶级厨师”比赛,让学生参与食品制作,并在教室中开展本地食物品鉴课,让学生品尝本地季节性水果和蔬菜。以夏威夷州为代表的一些州将10月份定为“校农协作”项目主题活动月;佛蒙特州、伊利诺伊州有“切苹果日”。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以校农协作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如田野到餐桌(Field to Fork)、加州周四(California Thursday)和丰收月(Harvest of the Month)等。在这些活动中,学校和学校食品委员会会在每个月强调一种本地产的季节性产品,以增加本地食品采购量,提供烹饪培训并提高社区意识。

(四)开发校本课程:连通课堂教学主阵地

将“校农协作”项目内容整合至学校课程体系中,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食品营养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将“校农协作”项目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为推动学校部署和开展食品教育,社区与学校共同制定了《轻食教育试点标准》(Pilot Light Food Education Standards),开发连贯的课堂食品教育知识体系,并在数学、阅读、历史和科学等传统科目中融入食品教育元素。例如,在数学课上,农园被用来说明生长率等主题;在普通科学和生物学课上,农园被用来说明光合作用和水培农业等主题。任课老师通过参加工作坊等方式,学习将食品教育内容融入日常的数学、科学、语言等课程教学之中的方法。

其次,在课外活动和暑期项目课程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团队营养计划”(Team Nutrition Initiative)开发了学校农园相应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将基于学校农园的营养教育课程纳入数学、英语语言艺术和科学等学科中。

最后,积极围绕学校农园开发劳动教育等主题教育课程。通过参观农园、烹饪课和其他课堂内外的活动,学生学习堆肥、食物保存技术,甚至包括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例如,儿童看护中心实施的“看我成长”活动(Watch Me Grow)围绕特定农作物设计了每月的课程模块,其中包括4项活动(每周一次)和阅读1本儿童书籍。学前教育项目“植物园”(PLANT Gardens)则是以园艺和营养为重点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农园的课外活动包括学习园艺、品尝从农园里收获的食物。夏季项目中,每周都开展园艺项目,重点是学习新鲜农产品的营养、作用等课程。

三、“校农协作”项目的实践特点

(一)联邦与地方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

1.美国食品与农业政策法规深刻影响了该项目的发展

《儿童营养重新授权法案》首次提出该项目后,《国家学校午餐法案》进一步明确提供500万美元一年的资金支持[11],表明了联邦政府对“校农协作”项目的肯定与支持。《农场法案2014》提出:在8个州开展试点,探索采购未加工处理的水果和蔬菜,以及进行本地采购。该法案还提出创建食品与农业服务学习项目。为进一步推动项目的发展,2019年《校农协作法案》(Farm to School Act)获得两党、两院的支持得以通过,这标志着“校农协作”项目不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一项着力于地方经济、农民家庭和儿童健康的长期战略。

《校农协作法案》提出:第一,将年度资助增加到1500万美元,并将单项资助金额上限提高至25万美元;第二,基于公平原则,资金优先向项目处于起步期、有弱势农民和退伍军人参与、急需资助的学校倾斜;第三,将儿童保育点(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sites)、夏季食品服务点(summer food service sites)和放学后项目(after school programs)等项目全面纳入资助范围;第四,增加原住民和部落学校获得传统食物的机会,尤其是来自传统部落生产商的食物。[12]

2.地方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对“校农协作”项目建立、扩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方立法的重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州机构拨付“校农协作”项目资金,或直接在州预算中设立项目专项资金。例如,加州发起“一所学校一个农园行动计划”(A Garden in Every School),投入1500万美元用于建设学校农园,搭建本地农副产品生产者与学校的沟通平台。[13]密歇根州资助学校建造校园厨房,设立学校采购本地食品的专项资金。第二,建立项目工作机制。通过设立州层面机构、工作组、咨询委员会或协调办公室等方式构建项目合作沟通机制,支持全州“校农协作”项目活动。阿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夏威夷州、佐治亚州、密歇根州、俄勒冈州和威斯康星州都建立了工作组、设有专职人员或赠款项目,以推动项目的发展。第三,建设学校农园,开展食品与农业教育。第四,明确食品采购方案。地方政府帮助学校建立食品采购计划,雇佣专家协助采购过程,甚至建立分销商数据库。例如,密西西比州建立了本地的农民与学校合作扩展项目,建立食品中心以整合本地农副产品,为生产者进行食品安全培训,以便其获得学校食品销售认证。第五,出台本地食品采购激励方案。伊利诺伊州修改法律,允许公立学校向学生提供学校农园产出的农产品;2018年,密歇根州拨款52万美元用于扩大每餐补助试点,资助学校购买本地农产品;[14]新墨西哥州为学校报销购买本州种植的水果和蔬菜的费用;纽约州则立法规定,如果学校从本州农民处购买的食品占总成本的30%以上,那么学校食品主管部门将按照每位学生25美分/餐的标准予以补贴。[15]

(二)多元化的项目经费保障

“校农协作”项目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包括联邦和州层面的政府拨款、私人基金会和个人捐赠。数据显示,学校食品服务基金是开展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私人基金会赠款、州及本地政府经费、实物捐赠、资金筹集活动(fundraisers)和企业捐款。[16]

政府资金支持主要为联邦、州两级政府的拨款。联邦资金来源包括美国农业部“校农协作”项目拨款、美国农业部营养团队培训补助金、美国农业部人民菜园补助金、《食品、保护与能源法案》(Food, Conservation, and Energy Act of 2008)的资助金、健康食品融资倡议(Healthy Food Financing Initiative)和“让我们行动起来”倡议(Let's Move Initiative)基金等。表1显示的是联邦农业部2013年至2019年资助该项目的情况。

然而由于年度的项目资金较少,远远达不到学校开展项目的实际需求,导致2013年至2019年约80%的符合条件的资助申请未得到支持。得到支持的申请所获得资金较为有限,超过一半(53%)的项目资助金额仅为7.5万至10万美元,还有32%的项目得到的资金是2.5万至5万美元。[17]联邦政府的资助期限为1~2年。部分州也建立了“校农协作”项目的专项资金。2009年,40%的加州公立学校通过“一所学校一所花园”倡议行动获得了一笔赠款,以建设用于教学的学校农园。[18]“校农协作”项目也可能直接从学校一般性经费或者学校食品服务经费中支出。

“校农协作”项目民间资金来源包括合作伙伴企业、私人基金会和其他非营利组织。地方性的基金会,例如迪凯特教育基金会(Decatur Education Foundation),会帮助学校筹措项目资金。非营利性组织,例如食品公司(Food Corps)、美国服务队受助人(AmeriCorps grantee)向全国各地的学校派出其聘用的服务人员,从而推动学校农园实践学习活动和学校与本地农副产品生产商合作。

(三)兼容教育价值与社会服务价值

“校农协作”项目体现了杜威(John Dewey)“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是本地化食品社会运动在教育中的辐射与延伸,也是民众对农业食品领域的工业化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反思与行动的产物,更是环保运动、社区食品安全运动、慢食运动、本地食品运动等社会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项目由美国联邦农业部主导,各州教育部门提供协助,引导学校、家长与学生代表、校外相关人士所组成的学校食品委员会(SFAs)开展一系列活动,可以说是一项全民教育活动。尤其是项目的主要活动雏形都来自各类社会活动,例如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农夫市集(farmers’ market)、共同购买( buying club)、巢状市场(nested market)、社区菜园(community garden)、租地种菜(garden plot rental)等。

通过该项目,学校不断开辟育人第二课堂,例如通过学校农园空间中的教育活动,启发学生去看世界、理解世界、发现世界、体验世界,从而真正地进入世界,在真实世界中生活。学校积极引入校外资源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农场、市场和食品加工场,邀请农民来学校讲学等。项目得到当地社区的支持和鼓励,社区组织、家长和家校合作团体积极参与项目实践。例如,纽约州家校合作基金支付学校农园专任教师的薪酬;佐治亚州迪凯特的家长们募集资金购置新刀具和食物加工机器。

需要补充的是,“校农协作”项目的本地农副产品采购活动已经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有助于形成环保且可持续的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交易链。2018-2019学年,全美约4.3万所中小学花费在食物上的费用为7.89亿美元。[19]

四、“校农协作”项目的实践价值

“从学校到农场”项目形成了儿童、农民和社会三方共赢的局面,促进学校与本地的食品商良性互动,有效支持了本地中小型农场的发展。学校向学生提供本地生产的高质量食品,不仅改善了学生营养状况,而且提升了学生对本地食品和健康食品的认知。例如,佐治亚州的学校营养人员表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是鼓励学校继续参与“校农协作”项目的关键性因素。[20]

(一)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第一,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多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家人分享。例如,伊利诺伊州的研究表明,通过项目的营养学课程,学生对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知识显著增加。[21]家长反映,学生会在家中与父母讨论学校中所学到的食品与营养学知识。[22]

第二,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首先,项目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家庭与社会中形成良好营养观,更多地食用水果和蔬菜,提高在家用餐频率。项目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对不同食物的接受程度。研究表明,学习食物与营养知识并参与学校农园种植的学生,其食物营养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喜爱食用水果蔬菜。[23]其次,项目教育活动对学生关于水果和蔬菜的消费结构有积极影响。午餐时,学生更加喜爱并更倾向于选择水果蔬菜为代表的健康食品,更少地食(饮)用非健康食品。[24]2019年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不健康食品的消费量减少了15%。[25]再次,项目教育活动提升了学生水果蔬菜的消费量。对密歇根州六年级学生的研究表明,前期水果和蔬菜消费量低于推荐量的学生,参与“校农协作”项目的实践后,45%的学生水果蔬菜的消费量有所增加。佛罗里达州的研究显示,相比于试验前,参加试验的学生校内午餐中蔬菜的平均消耗量增加了37%,水果的平均消耗量增加了11%。[26]

第三,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学校农园的活动既能够增进学生STEM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种植与农业,例如生长周期、季节性等,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地食品与环境的理解。此外,通过进行农园实践,儿童学习了关于食品、营养、农业的知识,其动手与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推动学校与社区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校农协作”项目的经济活动已经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研究显示,该项目每消费1美元,能够带来0.6~2.16美元的经济行为产出。2018-2019学年,约6.74万所学校的4280万名学生参与该项目,在本地食物上的花费达到12.6亿美元。[27]向本地农民、渔民、牧民以及食品商、食品加工商开放该项目,让其能够获得一个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的同时,还能够降低长途交通运输对环境诸如有害气体的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形成环保且可持续的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交易链条。

其次,“校农协作”项目促进了家校合作,带动家庭、社会参与健康膳食活动。项目的开展有效推动了不同家庭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和全社会更加接受水果蔬菜等绿色健康食品。相应地,学生更多地食用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食品后,家长和教师对项目的认可度有所提高,又会进一步鼓励他们广泛参与项目。[28]

最后,项目增进了学生制作本地食物和季节性食谱的知识和兴趣,提高了学生关于不同文化风俗的知识与欣赏力。在种族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日益凸显的当下美国社会中,这也成为教育领域对抗种族与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尝试与实践。

五、结语

教育既是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去追寻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的过程。“校农协作”项目挖掘生活教育之宝藏,充分发挥生活的教育价值,推动学生努力构建完满生活。学校农园作为教育第二空间,能够让学生释放学习的压力,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融入自然生活。使学生能够在课业学习之外探索、发现并反思人与人、人与一方水土、人与环境的关系,去找回城市导向的教育语言所消解了的乡土情怀,重新发现家乡。项目活动遵循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彰显了教育对儿童生命、生活的重要引领价值,诠释了“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深刻内涵。这是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光芒在百年之后美国基础教育上的又一次华丽绽放。

注释:

关于本地农副产品的界定标准,“每个学区会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和目标去界定本地一词”。换言之,没有适用于所有州(地区)、学区或学校的统一标准。《农场法案2008》(Farm Bill 2008)对“本地农副产品”有两种界定。第一种界定是依据行政区域,本州内农场所产出的均为本地农副产品。多数的中小学采购学校所在州范围内所种植或生产的农副产品;第二种界定是根据地理距离,农场与学校之间的运输距离小于400英里。基于此,部分学校认为当农场到学校的距离在25至400英里之间,该农场的产品就属于本地产品。此种情况下,学校采购的“本地农副产品”可能是其他州所生产的。

(因篇幅限制,详细参考文献信息见纸刊)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0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网址:http://bjjy.cbpt.cnki.net





往期文章回顾


✦ 张心宇,施晓光 | 非洲学生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影响要素分析✦ 甘小丰 | “非洲女教育家论坛”参与非洲女性教育目标、路径与经验✦ 王焕芝 | 马来西亚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策略、特点及挑战比较教育研究

微信公众号-bjjyyj2019

识别右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好文!分享,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姚林,康翠萍 | 校农协作:美国学生成长的教育空间探索及其实践路径

姚林,康翠萍 比较教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